历史故事

欢迎访问历史故事相关的文章列表

三国战将典韦简介 古之恶来典韦是怎么死的?

三国战将典韦简介: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县黄岗乡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群雄,相貌魁梧,膂力过人,因保护曹操而死。小说《三国演义》中称典韦为“古之恶来”。典韦表字不详,袁阔成评书称其字洪飞,早年,襄邑的刘氏与睢阳的李永有仇怨,典韦要为刘氏报仇。但李永为富春长,警备森严,典韦便用车载着鸡和酒扮作商人,当门打开,典韦取出怀着的匕首,冲入门杀死李永,并杀死其妻,之后徐徐步出,取出车上的刀、戟逃走。 因李永居近市集,全市皆惊动,李永手下追来者虽有数百人,但都不敢走近。走了四五里路,遇到其同伴,成功逃离。于是令不少豪杰知其名,后来张邈举兵,典韦参军为士,属于赵宠之下。190年张邈讨伐董卓兵败后获得曹操大将夏侯赏识,转为其麾下,数战有斩敌首之功,拜为司马。 194年,吕布乘曹操东征徐州,偷袭兖州,曹操立即还击吕布。吕布派军屯兵在濮阳之西四五十里,曹操实行夜袭,杀至明早,吕布率军解救,三面围攻曹操。吕布亲率大军从早到午交战数十次,战斗激烈,曹操招募壮士冲阵,典韦抢先响应,并募集数十人,穿上两重铠甲,放弃大J,手持长撩矛戟出战。 正直西面战况又急,典韦冲前挡着敌兵,敌军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典韦合上眼,叫士卒:“敌人来到我面前十步才叫我。”士卒大叫:“十步了。”之后典韦又大叫:“到五步外再叫我!”众人皆惧,大叫:“敌人到了!”典韦手执十多枝长戟,大喊而起,攻击典韦的敌人无不应手倒地。最后至黎明时分,吕布撤退。而典韦因功被拜为都尉,成为曹操身边近卫,统领亲兵数百人,围绕主帐棚巡逻,后再迁为校尉。 197年,曹操攻宛,张绣投降,曹操十分高兴,设宴欢聚,十多日后,张绣反叛,偷袭曹操之营,曹操不利, 轻骑逃走。典韦挡在门前,令敌军不能入,张绣军惟有分散从别门进入,当时典韦身边的十余人皆死战,以一当十,典韦手执长戟左右攻击。 可是身边士卒一个个战死,典韦也身受数十伤,敌人乘机上前要捉他,反被典韦双手挟著两人并击杀,其余敌人都不敢上前。典韦奋而冲前,杀了数人,伤创突发,死前瞪眼大骂敌军。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最后张绣军才敢再上前,割取其头,互传观看,覆军就视其躯。 曹操退至舞阴,知道典韦战死,不禁落泪,对众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后取回其尸体,对着典韦尸体大哭,把他安葬在襄邑,每次经过其葬地,都用牲口拜祭典韦。

揭秘:宋高宗赵构为选太子做出了哪些荒唐事?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皇帝选太子的方式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皇帝根据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册封太子;另外一种就是群臣联名举荐。但是在宋朝,宋高宗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选举太子的方式——用处女选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宋高宗为何要用处女来选太子呢?继承宋高宗之皇位的宋孝宗赵睿是所有宋朝皇帝中最为精明能干的人物之一,他继承皇位之后,迅速启用了一大批能臣干吏,并且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岳飞平反,颇有当年宋太祖的风范,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后世的史料中有关宋孝宗赵睿的记载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他通过宋高宗考验坐上皇帝的传奇经历。之所以他能以非亲子身份继承宋高宗的皇位,一方面与高宗无子被迫在赵氏宗亲中选太子有关;另外一方面,恐怕也是最为主要的方面,得益于他在一次处理宋高宗送给他十个美女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听起来可能有点难以置信,赵睿继承皇位与处理十个美女之间怎么会存有如此大的关联呢?宋高宗赵构在选接班人的事情上一直摇摆不定,直到韦太后死去,他思前想后,终于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十名绝世美女,而且都是处女。 宋孝宗赵Y(1163年——1189年在位)是南宋第二任皇帝。他本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子,而属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一系,是其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初名伯琮,后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能当上皇帝,除了宋高宗自身的生理问题和自身血统外,他本人在一次处理十个美女问题上的出色表现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话说南宋建炎二年(1129)年底,金左副元帅宗维攻陷徐州,驱军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军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进,一路杀到扬州附近的天长军。一生善于逃跑的宋高宗这次跑得更狼狈,二月初三清晨,宋高宗进行性生活后,楼着妃子酣睡未醒,内侍省押班康履把他推醒,向他报告紧急军情,说派去探听消息的内侍连夜逃回报讯,天长已经陷落,金兵正奔袭扬州。这一紧急情况令赵构大吃一惊,睡意顿消,从床上一跃而起,急急忙忙穿上甲胄,跳上一匹战马,向外出逃,紧跟在他后面的只有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康履等五、六人。当时因为跑的过于狼狈,赵构受到了惊吓,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独子元懿太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加上太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国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赵构此时也感到天命如此,于是就说,太祖大公无私,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 当时太祖的后人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就用心地挑来挑去,最后挑出一胖一瘦两个小孩。其中那个瘦点的小孩就是赵Y。高宗开始并不喜欢赵Y,而是中意胖小孩。按说赵Y的皇帝梦也就到此结束了,可偏偏突然来了一只猫,赵Y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动作极其粗鲁。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全无,就把赵Y留了下来,养在深宫。赵Y看似未来要接宋高宗的班了,其实不然,因为这才不是第一次检验。他被养在宫中将尽20年,从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封公,后来被进封为郡王,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他除了寻医问药外,也乞灵于高,为此举办了隆重的亲祀礼,由宰相秦桧出任亲祠使,本人先斋于内殿。今存一首臣僚颂诗说,则百斯男自可知,掖庭应已梦熊罴。这种迷信活动自然毫无效果,久而久之,他才死了心。其次秦桧的强烈反对。主要是赵Y比较厌恶秦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顾忌赵Y能力太强,双方互相讨厌,自然就产生了矛盾。赵Y的生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Y守制3年,因为赵Y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秦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但高宗显然不为秦所动,守孝期满,赵Y就继续回宫。后来,秦桧病重,是赵Y及时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和他的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最后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Y,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宋高宗自然也是摇摆不定,直到韦太后死去,他思前想后,终于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十名绝世美女,而且都是处女。这招很是了得,赵Y和赵琢正值壮年,生龙活虎,很容易控制不好自己。过了一阵子后,宋高宗把二十个美人召回,认真检查了一遍,发现给赵琢的那十个都不是处女,而给赵Y的那十个都是完壁(赵Y是听从了老师史浩的意见)。于是,宋高宗最终确立了赵Y的皇太子地位。 赵Y可以说是南宋一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就在他被确定为皇储两年之后,金海陵南侵,老当益壮的宋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赵Y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毫无退缩之意。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惊,担心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后,高宗决定禅位给赵Y,自己退居太上皇。时年36岁的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颇有当年宋太祖的尚武之风。 赵Y可派遣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失败后。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20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当时他手下的将领有岳飞,韩世宗,刘琦这样的名将。而2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也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了。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 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复的老臣相继去世,又使其辅弼无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继谢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孝宗虽然被迫向金屈服,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但张浚,陈康伯死后,却没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图的人当宰相。最后选用了陈俊卿和虞允文,但他俩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不和。最后陈去职。而且孝宗重用自己当皇子的旧人,龙大渊和曾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这两个小人,以善于察言观色,讨得皇帝欢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俩外放出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景宗生平简介 南北朝名将曹景宗怎么死的

曹景宗(457―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 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 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后废帝元徽中,任冠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齐初,任雍州刺史萧铿中兵参军,领冯翊太守。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随太尉陈显达攻魏,以奇兵二千破魏师四万。 后附雍州刺史萧衍(梁武帝),任竟陵太守。率兵攻进郢城、建康、江宁、大航等地,助萧衍夺取帝位。萧衍称帝后,曹景宗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天监五年(506年),奉令统率各军,与豫州刺史韦睿驰救徐州刺史昌义之,于钟离之战中大败魏元英、杨大眼军。迁侍中、领军将军,进爵为公。 天监七年(508年),迁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于赴任途中病逝,时年五十二岁。追赠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曹景宗出身将门,幼时就以勇猛闻名。后追随萧衍起兵,南征北战,为梁朝的开国功臣。梁朝建立后又被委以重任,多次与魏军交战,立下赫赫战功。不失为一个英雄豪杰,生性粗犷豪放,一生都在追求金戈铁马、铿锵有力的人生风格,但他嗜酒好色、奢靡浮华的性格一直为世人所不齿。 曹景宗怎么死的 天监七年(508年),曹景宗转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同年八月初二(9月12日),曹景宗于任途中病逝,时年五十二岁。萧衍下诏赠其家钱二十万,布三百匹,追赠曹景宗为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三国演义为何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登高必赋,志向远大,希望统一中国,建立丰功伟绩。而且学识渊博,精通兵法。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全才的人,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功绩。不过国人大都不喜欢曹操,当然这主要得益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传播。 国人不喜欢曹操,原因似乎有以下几条: 其一,曹操出身不好,曹操的爷爷是太监,太监是个非正常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在肉体上被损害,另一方面他们在精神上也是被人摧残的对象。尽管曹操的爷爷曹腾在历史上并不坏,比如说他拥立皇帝有功,为人老成持重,善待知识分子。不过因为他是太监,可他仍然被钉在耻辱柱上,成为知识分子被排挤的对象。 其二,曹操是富二代。曹操的父亲很有钱,不仅如此,而且做了很大的官,花了很多钱买了个太尉当当。这一点让出身贫寒的小老百姓很不爽。你小子怎么运气这么好,怎么这么有钱,而且一出生就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此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的曹操遭到很多抑郁不得志的人物的抵触。 其三,曹操的儿子是皇帝,曹操的二儿子曹丕是魏文帝,他建立了魏国,正式宣布废汉自立。并且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把当时的现任皇帝废为山阳公,并公然的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看看你生的什么儿子,竟敢如此的大逆不道。 其四,曹操的女儿是皇后,曹操把汉献帝刘协的皇后伏皇后杀死之后,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送进宫里。不久天子立第二个女儿为皇后,自此曹操掌控了整个后宫。你还让不让人活了,你把自己的女儿弄进皇宫里。不给皇帝留有一点隐私。 其五,曹操本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曹操的诗歌文章是三国文学史上的骄傲,鲁迅先生也说:曹操是开创文章的祖师。而且诗歌慷慨悲壮,有些甚至成为经典。比如大气如虹的观沧海,慷慨悲壮的蒿里行,感怀伤时的龟虽寿,思贤如渴的短歌行。 其六,曹操武艺高强,少年时代,曾经自己舞动兵刃在大宦官张让家里健步如飞,此举震慑了张让的家人。每次攻打敌人的前线,总是身先士卒。而且曹操私下里喜欢看孙子兵法,曾经为兵法做注解。 其七,曹操的几个儿子都很有成就,曹操本人是官二代,不过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比如曹丕曹植在文学上与曹操并称三曹,曹彰是当时著名的武将,善于带兵;早逝的曹冲又是一位天才少年。还有曹衮等人又都在各自的领域很有建树。几个女儿和丈夫的感情也一直很好,而且很低调,嫁给汉献帝的几个女儿和皇帝想出的也都很融洽,尽管汉献帝刚开始是很排斥她们的。 其八,曹操的确本人有历史污点,比如镇压黄巾军,比如攻打徐州的时候,曾经屠过城池。而且最主要的是曾杀过皇后,后来的统治者不答应;杀过孔融、杨修,知识分子不答应;杀过吕伯奢,普通老百姓不答应;杀过吕布,一流武功高手不答应。哎呀,曹操这个人杀人太多了,以指数都数不过来。 其九,曹操诡计太多,什么望梅止渴,什么削发代首,什么梦中杀人,什么唯才是举。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注定是不受欢迎的。尽管你对人赤诚,别人仍然以为你做人不地道。 所以曹操是个悲剧人物,尽管是个大才,可是在他身上似乎有太多的优点,而且这些优点是其他人学不来的,比如大气磅礴的诗词歌赋,特立独行的处事风格,胸怀宽广的待人情怀,不过曹操也有缺点,如专权、多疑,不仅如此,这些优点与缺点又能在曹操身上得到并不矛盾的体现,以致让人觉得曹操是大气与小人的综合体,而让人无法释怀。

鲜为人知,少年时代诸葛亮的命运曾悬于曹操之手?

导读: 诸葛亮走出茅庐之前,和曹操似乎没什么交集,然而,少年时代诸葛亮的命运也曾悬于曹操之手。这还从得从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谈起。 那一年,曹操的父亲曹嵩为避战乱,居住在山东琅琊一带,其实也就是诸葛亮的家乡。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去迎接曹老太公。徐州太守陶谦派部下阴平去护送。当时曹家的辎重有一百多辆车,财富外露,引起阴平及其部卒的贪心,士卒利嵩财宝,结果在华、费这一带杀了曹老太公全家,其中包括曹嵩的幼子曹德,财货被抢劫一空。然后,阴平和士卒逃跑。 这件事在《三国演义》里也有描述,曹操勃然大怒,兴大兵为父报仇,不过其行为已经大大超出报仇的范围,变成了滥杀无辜。曹操进攻徐州,陶谦败走,当时徐州有很多为躲避董卓之乱而来的长安、洛阳的居民,结果碰上曹操指挥的大屠杀,惨不忍睹,被坑杀十多万,都沉入泗水,导致泗水河不能流动。说曹操是杀人狂,一点也不过分,比董卓还过分。曹操大军所到之处,史书的记载是鸡犬亦尽,城邑无复行人。这跟曹操自己所写的千里无鸡鸣,白骨蔽于野没啥区别。曹操的屠杀行动,产生了大量的难民,往南边逃命。 就在曹操的屠刀在徐州山东一带肆虐时,有一个叫诸葛玄的人,当时是刘表的手下,赴京城汇报关于荆州的工作,听说曹操发难,立即从京城赶回老家琅琊,带走哥哥诸葛的遗孀和儿女,去庐江避难,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一带。而这个诸葛的儿女当中,就有诸葛亮,诸葛玄就是他叔叔。当时的诸葛亮十四岁,一起逃难的还有弟弟诸葛均,以及姐姐妹妹。曹操当时三十九岁,和诸葛亮是完全不对称的,在少年诸葛亮的眼中,曹操就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杀人恶魔,这对诸葛亮以后的政治态度,不能不说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 诸葛玄当时被刘表推荐为豫章太守,官挺大的,没想到这个职位是双黄蛋,当时朝廷又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这事怎么摆平?靠枪杆子!诸葛玄拼不过朱皓,只好带着诸葛亮一家投奔刘表,半路上在平顶山生病,由鼎鼎大名的神医张仲景医治,但神医也没医好诸葛玄,诸葛玄就死在平顶山。也有说诸葛玄是被叛兵杀死的。 诸葛亮后来辗转到了南阳,刘表也很照顾他,也难怪,谁让他叔叔是刘表的老部下,而且后来诸葛亮的老婆又是刘表夫人蔡氏的外甥女呢。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何要害死那些开国元勋?

都说隋文帝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的确勤政节俭,事必躬亲,以民为先。但是再贤明的皇帝,一旦涉及到皇权利益,也必然地会举起屠刀,向自己昔日的战友,恩人砍下去。公元586年,隋朝堂之上进行了小规模的清洗。前一年,上柱国郢国公大司徒王谊已被赐死,本年5月,太傅李穆已死,当初的战将卢贲早已不在朝堂,成为地方刺史,庾季才只是个学者,手里没兵,郑译也被赶走了,不成气候,都没有多大伤害。但是当初的元勋名单中,还有几个重量级的,手握重兵的家伙,梁士彦,宇文忻就在其中。 梁士彦,自小就个性分明,刚直果断,尤其喜好经史,兵法非常了得。宇文邕开拓江山打北齐,他随同宇文邕拿下晋州后,担任晋二州刺史。北齐卷土重来,宇文邕已经回京,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梁士彦对将士振臂高呼:“死在今日,吾为尔先!”士气高涨,以一当百,最终等到了宇文邕的救摇,北齐败退。宇文邕和他来了个国际拥抱,他捋着宇文邕的胡须喜极而泣。虽然有点暧昧,但是梁士彦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晋州离北周大本营非常遥远,但是他凭着自己个人的威望,能力,最终稳住了局势,北齐平定后,他被封为J国公,进位上柱国。宣帝即位,担任徐州总管,督三十二州军事,对陈朝形成了强有力的压制。杨坚监国,任他为毫州总管,督二十四州军事,尉迟迥反叛,他亲为前锋,大破叛军,收服宇文忻部,立下首功。 梁士彦是文武通才,但却并不是心腹。对于他,杨坚是很猜忌的,于是立国后不久,就削了他的兵权,让他呆在京中。梁士彦善用兵,却不善于政治斗争,也没有那么多花肠子,他回到长安,找到从前的老朋友聊聊天喝喝酒,不久就出事了。因为和他喝酒的不是什么寻常贩夫走卒,是杞国公宇文忻,上柱国刘P。宇文忻也是隋文帝的老朋友。想当年也是北周赫赫有名的战将,尉迟迥作乱时,官军在邺城遭遇不利形势,宇文忻命令士兵射观战群众,并大呼贼败,官军士气大增,一举得胜。尉迟是杨坚夺位最大的阻碍,他的覆灭让杨坚称帝之路顺畅很多,而在此一战中立下大功的宇文忻自然也被封为英国公,意为天下英杰,大受杨坚信任。他拥戴杨坚称帝有功,又善于用兵,在北周旧臣中还很有威望,所以隋朝建立后,杨坚虽然封他为杞国公,却夺了他右领军大将军之职,让他在家闲着。 至于舒国公刘P,虽然当初他矫诏让杨坚辅政,但是他贪财怕死,又排挤苏威高獾热耍早被疏远了,于是,这三个落寞的人就聚在一起,没事发发牢骚,酒醉后就有了反心。他们准备了两套方案,第一就是在皇帝祭祀之际,率领僮仆,寻机起事;但是这似乎有些儿戏,于是他们做了第二套方案,就是把蒲州占下来,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占黎阳关,断河阳路,占河北之路,劫取朝廷物资,招募地方土匪。这计划看来挺好,但是梁士彦做事不密,他外甥裴通知道后密报朝廷,他们还不知道。杨坚决定来个将计就计,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梁士彦枉读史书,他根本不知道为何兵权被夺了这么久,还会被任命为晋州刺史这样重要的官职,他还傻傻地向杨坚请求让仪同三司薛摩儿当长史,杨坚看着他的傻样,估计都觉得好笑,答应了他。梁士彦把机密告诉了薛摩儿,还曾对他的两位好友说这是天要让他们成功的节奏。 结果天意倒是天意,不过不是老天,是天子,也不是要他成功,而是要他当场现形。梁士彦去赴任前,按规定得拜别皇帝,隋文帝命左右拿下梁,宇文,刘三人。质问他们为何要造反。三人还被蒙在鼓里。当薛摩儿上殿后,一切都大白于天下,梁士彦才明白,只是明白地太晚了。梁士彦倒是条汉子,知道一切不成,也没继续哭求,引传颈就戮,时年72。这件大案,三家的兄弟叔侄多人受到牵连,是一场清洗。几天后,杨坚身穿白色服装亲临射殿,命令百官大臣用箭射梁士彦等三家的东西,以使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杨坚杀鸡骇猴,达到了目的。

吕布一生做了哪些丢脸之事?命丧白门楼最丢人

吕布是整部三国演义中最厉害的武将,除了张飞、典韦等名将能在其面前过一番招外,普通武将在其面前交手不过十余合,就非死即残。所以人送“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见各路英豪对其勇武之忌惮。但如此英勇的吕布,却没有把本事用到正处上,而全用到背主求荣,贪图小利之上了。一生中做出了不少丢脸之事―― 早年吕布曾追随并州刺史丁原,丁原待其如同自己的儿子。何进矫诏,关西诸侯入关,董卓与丁原发生冲突,但董卓畏惧吕布之勇,不敢造次,李儒建议,以利诱之,董卓以心爱的赤兔马换来了丁原的人头。然而吕布随董卓进京不久,又与董卓侍婢私通,被董卓“拔手戟掷布”,司徒王允又“厚接纳之”,“手刃制卓”。李 、郭汜为乱时,败退京师,欲投袁术,被术拒绝,再投袁绍,破张燕时,纵兵为祸,“绍恐还为已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只好狼狈逃离冀州,投奔张杨。不久曹攻徐州,又联合张邈、陈宫等人占据濮阳,为曹所破后,转投刘备,占领徐州,自称徐州牧。被汉庭加封左将军。建安三年,背叛曹操,与袁术交好,转而遣高顺攻打刘备,曹操派夏侯敦救刘备,被其击退。曹操亲征吕布,“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太祖(曹操)堑围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被曹操吊死在白门楼前,一代英杰:有勇无谋,刻薄寡恩,背信弃义。仅一根绳索,就烟消云散了。 吕布之勇,纵览三国众将,无出其右者。罗氏于演义中对其勇描写得淋离尽致,河内名将方悦与其一战,不到五个回合,“被布一戟刺于马下。”穆顺出马迎战,手起一戟,刺于马下;武安国不到十余合,被砍成残废。刘关张三人大战吕布,斗了一百余合,吕布才虚刺一戟,飞马奔回。曹操手下六员虎将,与其交手,“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想那诸将,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六人打一个,还让其轻松逃脱。可惜,吕布如此英勇,却没有用到正处,全用来背主求荣,贪图小利上了。(以上引号内容引自《三国演义》) 首先说说吕布为人,一生反复无常,做尽背信弃义之事。先是投丁原,丁建阳待其不薄,然而再深的恩情,不如一匹赤兔;董卓与其形同父子,还不是因为一侍婢(正史中未提此人是谁,罗老儿虚构了一美女貂婵),死于其戟下,当然,董卓之死,人人称快,但最起码不应该死在此等“三姓家奴”之手。濮阳一战,领地全失,只好领残兵败将狼狈投刘备而来,然而最后还是取刘备而代之,占据了徐州。投书曹操,欲与结好,曹氏以朝廷之名加封其为左将军,“山阳屯送将军所失大封,国家无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为作印,国家无紫绶,自取所带紫绶以籍心。”可见曹操是真心拉扰其为之所用,极尽美言之能事。然而事实呢,“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此人还是背叛了他。 其实在与吕布相较的众人中,受吕布害最深的要数袁术了,初,吕布方占徐州,袁术送米二十万斛,与其结好,然而,辕门射戟,与术反脸;“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不久又后悔,“布亦怨术初不已受也,女已在涂(途),追还绝婚,械送韩胤,枭首许市。”及到后来,被围下邳,才念起袁术的种种好处来,“布恐术为女不至,故不遣兵救也,以绵缠女身,缚著马上,夜自送女出与术。”可惜那时已经迟了,即使袁术不计前嫌,然而曹操大军合围,怎能救得了他呀。所以在此人心中,利益永远是最主要的,可以为小利而背弃诺言,也可以为小利而手刃亲人,所以此等人物若在三国继续存在下去,不知要做出多少丢脸之事。 再看看吕布的用人,好象在其一生中就没有对谁信任过,远的不说丁原、董卓,就看他占领徐州后如何对待众将的。高顺对其忠心耿耿,“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为其攻城掠地,冲锋陷阵,“每所攻击无不破者。”然而,“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这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可惜高顺对其如此忠诚,不过如他的一个亲戚,再看看魏续,最后背叛他的还不是魏续等人。高顺忠勇一世,所保之主却为一刻薄寡恩的小人啊。 陈宫当年背叛曹操,追随吕布,但吕布却不能用之,及至下邳被围,陈宫建议“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于外,宫将馀众闭守于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外。不过旬日,(曹)军食必尽,击之可破。”,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解下邳之围的最好办法了,曹军忌惮吕布之勇,外战必战不胜,攻城则难下。一开始吕布也赞同此计,但其妻却说“昔曹公待公台(陈宫)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呜呼,想那陈宫弃曹投吕,一路追随其南征北战,何来背弃之有,然而陈宫再好的计谋,皆不如妇人的一句话,象这样用人用兵之人,不灭亡那真是没天理了! 另外,此人一向贪生怕死,最丢人的莫过于白门楼乞命之举。“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丢脸呀!然后又对刘备言“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又求教于曹操,“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其贪生怕死之状,真正丢尽天下英雄的脸了,幸亏曹操纳刘备之计,“缢杀布。”不然,如果留此小人在世,不知又要惹出多在的乱子来。 所以,对待吕布,我深爱其勇,但对其卑劣的人品和弱智的头脑,吾深恶之,可惜现在社会象吕布这样的小人则处处皆世,防不胜防啊……

陈叔明:陈宣帝陈顼第六子,他担任了哪些职位?

陈叔明(562年~615年2月3日),字子昭,入隋改字慈尚,南北朝时期南陈宗室大臣,陈宣帝陈顼六子,母何淑仪。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建五年(573年),封宜都郡王,南陈时期历任东扬州刺史、南徐州刺史等职,入隋之后历任鸿胪少卿、礼部侍郎等职,以检校左屯卫鹰扬郎将致仕。大业十年(614年),陈叔明终于河南县思顺里之宅。 人物生平 仪容美丽,举止和弱,很像女人。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立为宜都郡王,授宣惠将军,置佐史。七年(575年),授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为轻车将军、卫尉卿。十三年(581年),出为使持节、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又为侍中、翊右将军。后主陈叔宝至德四年(586年),进号安右将军。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后,迁入关中。 大业二年(606年),授朝散大夫。大业四年(608年),兼鸿胪少卿。大业六年(610年),守礼部侍郎。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东巡,授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大业八年(612年),授朝议大夫,例授通议大夫,寻摄判吏部侍郎事。大业九年(613年),检校左屯卫鹰扬郎将。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终于河南县思顺里之宅,时年五十三岁。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二十八日,葬于雒阳县安山里凤台原。

人物: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

  官渡之战袁绍麾下谋士:田丰、沮授是袁绍手下两名优秀的谋士,对于这两个人,识人用人皆胜袁绍的曹操有过这样的话:对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对田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   对于袁曹两军,沮授认为“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而田丰也认为“善用兵,变化无方,觽虽少,未可轻也”。从《武帝纪》记载曹操与袁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来看,田丰、沮授绝非凭空猜测,而是有做过情报工作的。   因此,袁绍决意出兵攻打曹操时,田丰、沮授曾经向袁绍进谏,便献策,其文如下: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许多人都认为田丰、沮授的战略是打持久战,其实田丰与沮授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以军事为辅打经济战。田丰对袁绍说: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其重点有两个:一是内修农战;二是派精骑扰敌。以此达到“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持久战就可以概括的。   观袁绍从决定出兵到真正出兵一共拖了将近八个月,时间不可谓不长,而结果是让曹操利用这段事件进行了战略部署,并解决突然在徐州叛变的刘备,袁绍是即没有按他既定之策马上出兵,也没有采取田丰、沮授之策内修农战,外疲曹军,反而什么事也不干,白白浪费了时间。假如袁绍肯按他既定之策马上出兵的话,胜算也是很大的,因为当时曹操内有忧患,董承、刘备的野心家在内蠢蠢欲动,连年征战,士兵、百姓皆疲乏,“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不然则按田丰、沮授之策。那么田丰、沮授之策是不是良策呢?首先看看内修农战,所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汉末动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建安元年已经开始实行屯田制,进行农战的战略了。而袁绍却没有制定过明确的土地政策,尽管拥有四州之地,但土地兼并严重,农业未有发展,这对于袁绍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田丰提出内修农战的计划于袁绍现今或以后都有利。但是袁绍不听。   再看精骑扰敌之计,袁绍的河北军队兵种上的优势是骑兵多,骑兵速度快,可以迅速进兵,也可以快速退兵,用于袭扰是有很大优势的,曹操兵少,不可能处处防备,正合《孙子兵法》所说“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的情况。这条计谋同时也是一条很毒辣的计谋,辅之田丰内修农战的策略看,派出精骑的目的就是为了骚扰曹操农业发展,因此派出的骑兵必定是以掠夺农民,破坏农业生产为主,而并非去找曹操的某些据点打,这样一来曹操是不得不派兵救援,不然长久以往,他领地内的农业生产必将崩溃,长期被掠夺的农民或反或寇。这条计谋,对于袁绍来说却也并非就是十全十美的计谋,原因是袁绍治军很差,假如袁绍派出的精骑掠夺时兴起,贪财物,不按时撤退,很容易就被曹操来了一个歼灭战,文丑就是因为所领骑兵只顾钞略辎重,结果被曹操趁机歼灭的。然而许多事情我们都只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而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这条计谋虽然有风险,但对袁绍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好计。但是袁绍不听。袁绍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近八个月的时间,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征刘备,田丰劝说袁绍“袭太祖后”,袁绍以孩子生病,无心远征为理由,拒绝了田丰的建议。许多人认为“袭太祖后”就是偷袭许昌,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但“袭太祖后”还可以有另外两种理解,一是趁曹操不在官渡时进攻官渡;一是从后袭击征讨刘备的曹操军队,与刘备形成夹击之势。要实施以上三种策略都必须先攻下延津,以延津为据点。据《于禁传》记载,袁绍是有派人进攻过延津的,当时于禁仅以两千兵士把守延津,假如袁绍按他部署准备出动的兵力“精卒十万”,全力攻打而连二千人守备的延津都打不下,那官渡之战还用再打吗?难不成是《孙子兵法》没有教过兵力五十倍于敌的打法,结果他们就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了?曹操平定刘备叛乱的速度非常快,仅离开官渡一个月内就返回,假设在曹操平定刘备叛乱之前袁绍打下了延津,以延津为据点,最可能实施哪一种战略呢,即田丰“袭太祖后”是哪一种意思呢?笔者认为攻打官渡的可能性最大。官渡,是许昌的咽喉,曹操欲弃官渡退保许都时,荀彧言“扼其喉而不得进”,可见官渡之战的重要性,只要能攻下官渡,则许都也将很难守住,那时“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的便是曹操内部了。   另外一位谋士沮授,在曹操弃延津退守官渡时劝袁绍不要轻进,利用己方财力雄厚打持久战,这一策略也是有道理的。《孙子》云“兵非贵益多也”,袁绍进兵白马、延津连遭三败,折损大将颜良、文丑,还被曹操俘虏了历史上没有记载姓名的大将,军队的士气自然低下,战斗力远远不如曹操的军队,这是其一;曹操缺乏钱粮,速战速决对他有利,而袁绍钱粮多,支持得起持久战,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符合兵法“因敌制胜”的原理,这是其二。   综上观之,田丰、沮授的确是一流的谋士,曹操对田丰、沮授二人的评价也是很恰当的,是袁绍没有识人之明,这也是袁绍不如曹操之处。   连篇累赘这么多,包括许多的推测、假设,其主旨是为了证明:战争中难以预料的事情是很多的,战事的变化也是每分每秒的可能出现的。曹操能够以弱胜强,其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曹操的军事指挥、决断能力,而并非单凭运气,单靠侥幸就能够取得胜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官渡之战,三国,袁绍,谋士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人物:历史探秘:吕布手下的八健将中 对他最

历史探秘:吕布手下的八健将中 对他最忠心的人会是谁吕布的“八健将”是历史爱好者们编的一个组合,他们是曾经跟随吕布征战的八大骁勇将领,名单如图: 其中有一个臧霸,笔者以为:这个臧霸并不算吕布的部将,他是和吕布相对独立的一个军阀(或者叫流寇),一直驻扎在泰山一带。只是后来为了共同对抗曹操,才凑合着和吕布合作了一下,实际上没有从属关系,而是同盟关系。因此,笔者觉得:将此人去掉,把陷阵营的高顺加进去,似乎更为合理。那么变化过的吕布八健将中,谁才是最忠诚于吕布,并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呢?请往下看: 1、张辽 张辽并不是最早跟着吕布的人,但是他是最后跟着吕布被俘虏的人。张辽最早跟的是丁原,和吕布一样。后来张辽被丁原推荐到京师做武官,又被何进派到河北招兵买马。董卓之乱,吕布杀丁原,投董卓,张辽无所依,便归附了董卓,董卓将他划拨到吕布军。直到此时,张辽才被正式成为吕布的部下。张辽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他这一跟,就跟到了吕布的灭亡。张辽应该纳入最忠诚于吕布的候选人行列。 2、高顺 高顺跟吕布的时间并不长,从种种迹象看:他是吕布进入兖州期间,才招募的一员新兴将领,并由他训练了一支铁军——陷阵营!吕布的陷阵营以前是一个叫魏越的将领在担当,后来魏越战死了,才由高顺担当。高顺的这支陷阵营后来又被吕布交给了魏续。虽然高顺加入吕布军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却是对吕布非常忠诚的一个,和吕布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并一同受死。高顺也应该被列入候选人行列。 3、成廉 成廉是吕布的并州系将领,他跟随吕布的时间最长,从并州一直到徐州。他是吕布的直属大将,不同于领兵将领,单独带兵的机会不多,所以成廉露脸的机会很少,只是在和黑山军张燕的火并中出了场,证明当时的战况打得非常惨烈。成廉后来一直跟着吕布走到最后,他和张辽、高顺一起被曹操俘虏。后来就再也没有出现了,估计他也被曹操斩首了。 4、郝萌 郝萌就不用说了,他是河内系将领,不是吕布嫡系,后来被陈宫利用,反叛吕布,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5、曹性 曹性是郝萌的部将,和郝萌一起叛变,后来看郝萌失势,便又反戈一击,攻打郝萌,虽然吕布最终原谅了他,但从此对并州系以外的将领都失去信任,曹性不再受重用。 6、魏续 魏续是吕布的老表,虽然能力不怎么样,但是一直忠心耿耿的跟在吕布身边,还帮吕布接管了高顺的陷阵营。但是魏续最终还是明哲保身的背叛了吕布,他捆绑陈宫,投降了曹操。还好他还算点良心没有捆绑吕布。 7、宋宪 宋宪,前期名不见经传,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是明哲保身,背叛吕布,和魏续一起投降了曹操。 8、侯成 侯成更冤,追回了几匹被骗走的马,想请吕布庆祝一下,结果被吕布责打,最后和魏续、宋宪一起投降曹操,到底谁之过呢?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真正从一而终,并陪吕布死节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成廉!成廉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实了:他才是对吕布最忠心的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历史探秘:吕布手下的八健将中对他最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